12月9日下午,校党委书记陆建非以“从改革开放视域检阅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江南文化与上海非遗”为题,在明华楼报告厅主讲“四史”专题党课,学校党政领导干部、教师及学生党员代表聆听了这堂党课。党课由党委组织部长周凯波主持。
陆建非以“长江”作为开端,结合历史与亲身经历具体介绍了长三角一体化升级为国家战略的意义在于与多地区相互联动、同振共鸣,从经济总量、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收入增幅四个方面指出,群落创新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即通过交通将各地经济命脉相连,强调了知识产权和人才的重要性。
回顾目前长三角发展短板、地方政府引导的合作事件,陆建非总结了长三角区域合作的五个特点:一是自上而下,建立了比较可行的“三级运作、统分结合”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二是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市场体系的建设;三是形成区域旅游合作新模式;四是建设多层多样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机制;五是探索建立区域公共治理合作机制,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城市合作应对的制度合作。
联系上海周边各个城市的特色,陆建非提出,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城市,它的发展需要与周边城市主动对接,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同时上海作为江南的组成部分,上海文化中不仅有江南文化,还有海派文化与革命文化。江南文化不是单独的地域文化,而是华夏文明与智慧的集大成者,关乎中华文化的生命脉络。陆建非一方面结合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北民南迁,指出江南文化从“尚武”、“蛮勇”转为“崇文”、“重教”,另一方面联系地理,江南在汉唐时相对偏远,受儒家影响比中原轻,从而文化个性上自由、活跃、包容,有较为浓厚的宗教性内涵。江南文化是海派文化的源头,开放而又自成一体,兼容并蓄、五方杂处、不拘一格、灵活创新。
同时,陆建非也指出了江南文化存在的问题,伴随其他地方特色文化的兴起,江南文化的影响力下降,不少江南文化遗产未能与市场经济良好契合,创新不足,逐渐衰落。联系到上海都市圈和江南地区文化的同一性,他提出,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设要将江南文化传承创新纳入整体规划,将江南运河文化拓展到江南水文化,将江南文化活化,与世界文化相连接。
陆建非强调,“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精神是海派文化的灵魂,“公正、包容、责任、诚信”是价值取向,我们要做到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本次“四史”专题党课充满了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轻松却又引人思考,回味悠长。陆建非在课程中追古溯经、引经据典、声情并茂,充分彰显了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民族复兴有赖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自于文化理解,而学习和交流是促进文化理解的最好方式,作为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大学生,要抓住每一个机会,携手同心,砥砺前行。